锂电牛人JFD说过,在中国,能称得上一线电池企业的唯有宁德时代。从产品、技术、规模和市场以及品牌等角度综合来看宁德时代已经站在了与三星、LG、松下等电池巨头直接竞争国际市场的高度,扛起了国产高端动力电池的旗帜。
而实事求是的说,即便在技术研发上宁德时代已经不弱于日韩企业,甚至有些性能已经实现了超越,但在工艺的精密程度和生产一致性上,不得不承认,即便是国内一线企业和日韩电池企业还是有差距。比如韩国的电池企业,整个生产过程中有1000多项检测来保证产品品质,国内做到500多项的都不多。中国电池企业实现弯道超车,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国内任重道远的不仅仅是电池企业,车企更是亚历山大,月底,特斯拉的亲民车型model 3就要上市了。此外特斯拉在华建厂的消息也已经水落石出,尽管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必然事件,但它真正出现的时候,压力并不会减少。
与特斯拉的model 3直接竞争,其实只是浮出水面的压力,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主流车企驻入中国电动市场,留给国内整车厂和电池企业的时间不多了。但笔者作为锂电行业非技术的国人,能做的只是摇旗助威,呐喊加油。
下面就来看看本周锂电行业都有哪些新技术和大事件:
1、高通公司向全球授权 “安全核”电池专利
近日,美国高通公司对Amionx公司进行了战略投资。作为投资回报,高通总裁Aerele将加入Amionx董事会。
高通公司投资Amionx,正是看中了Amionx一项用于电池安全的革命性技术专利——“安全核”。该技术的作用就像一个断路器,以防止锂离子电池触发火灾或爆炸。还可通过温度,电流或电压阈值启动,旨在保护电池免受过度充电,内部短路或外部热量。
Amionx安全核能够防止电池出现事故以及造成昂贵损失。它是从内向外保证电池安全,甚至在其他安全措施失效或未被激活的情况下也可保证电池安全,安全核还适用于其他化学电池甚至是固态电池。
值得一提的是,在现有电池制造工厂中实现安全核技术无需额外资金成本,最多只需增加电池物料清单中的极低成本。目前Amionx正在全球范围授权其用于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核专利技术。
点评:任何事情只要涉及到安全,0.01%都会变成不能接受的巨大概率。作为大红大紫的新产业,电动汽车安全问题也一直饱受质疑。“安全核”技术专利,被高通公司如此投资,应该不是空穴来风。目前,Amionx正在授权该专利,不过作为电动汽车爱好者,笔者更希望授权的是“开放专利”的思想,虽然这个想法很梦幻。
2、钠/锂共存正极材料大幅降低成本
最近,达拉斯德克萨斯大学与首尔国立大学合作开发的一种新型锂钠锰氧化物材料,能制造成本更为廉价的环保电池,为下一代设备和电动汽车提供能量。
新材料将钠和锂的优势结合起来,既有高能量密度的优势又成本低廉。新型正极材料如图所示,保留了锂离子电池的高能量密度,取代了大部分锂原子(绿色)和钠(黄色)。新材料的分层结构还包括锰(紫色)和氧(红色)。

埃里克琼森大学的材料科学教授Kyeongjae Cho博士说:“几年前,在锂离子电池中使用氧化锰来增加能量密度曾一度被看好,但不幸的是,这种组合将电池变的极不稳定。但我们所研制的锂钠锰氧化物正极材料非常稳定,还保持锂电池的高能量密度。”
研究人员基于对其他实验材料的物理和化学知识的了解,用合理的材料设计来解决材料稳定性。他们首先进行计算机模拟,以确定实验室在测试材料之前制造出最有希望的原子结构。Kyeongjae Cho和他的同事开发的设计中,用钠取代了正极中的大部分锂,而锰取代了钴和镍等更昂贵、更稀有的元素。这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保持了原有的性能。
点评:由于钠的高储量和低成本,不少人认为钠电池会成为最后的市场赢家。让钠和锂共存,听起来时分美好,有一种袁隆平杂交水稻的既视感。不过要知道,即便基因学流传着“杂交优势”的说法,但更多的杂交得到的都是不伦不类的废品。锂电池正极参纳的做法,几年前就有尝试,结局可谓惨淡。
3、比亚迪/国轩配套石墨烯电解液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助推动力电池产能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当前,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已实现石墨烯导电剂的大规模配置,北汽新能源汽车的电池主要供应商国轩高科动力能源也在加大使用量。而昊鑫科技正是这两家新能源汽车生产和电池生产厂商的主要供货商。
昊鑫科技公司技术总监张晓鸿表示, “我们的石墨烯导电剂主要供给比亚迪和国轩,市场上常见的比亚迪秦、唐系列电动汽车都采用石墨烯导电剂。每10个采用石墨烯导电剂的比亚迪锂电池里就有8个选用昊鑫的导电剂,而在国轩,我们占到了100%。”
在同等条件下,石墨烯的电阻率是传统材料碳纳米管的十分之一,是导电碳黑的四十分之一,导电效果显著,同时电池衰减度显著优于其他导电剂。石墨烯在锂离子电池导电剂方面的推广使用,对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有显著的帮助。例如,石墨烯可大幅提升锂离子电池的效能,用石墨烯电极做负极,动力锂电池的充电时间将从2小时缩短到10分钟。
昊鑫科技团队技术优势就是革新了石墨剥离、分散两步关键工艺,促进了低技术含量的石墨粗加工产品转型升级,而这个过程也伴随着反复调整配方工艺,解决实验室试验和企业实际生产对接难题。
点评:石墨烯被誉为21世纪的传奇材料,大红大紫两年后,人们也开始意识到新事物从出现到应用,比想象中更为久远,更何况要在电池中应用。笔者对石墨烯的印象还停留在某次展会的“石墨烯丰胸”展台,当时还不屑一顾,转眼就出现在了新能源汽车上。尽管只是锦上添花的导电剂,但沉默已久石墨烯终归是发出声音。